八十多年前,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潜江这片热土上燃起了不屈的抗日烽火。新四军襄河军分区在潜江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潜江儿女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潜江人民展现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成为激励我们奋进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潜江的抗战历史,是一部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英雄史诗。1943年3月,新四军襄河军分区参谋长李人林和四十五团政委戈平率部渡过襄河进入潜西,成立荆潜军政联合办事处,收编地方武装组成潜西游击大队。4月,襄南工作委员会和襄南指挥部在徐李市成立,李人林任指挥长,刘真任工委书记。5月,十五旅主力部队进入潜江,在洪宋场会师。6月,我军发动熊口战役,全歼伪军朱秉坤旅,俘获人枪千余。9月,中共襄河地委和军分区机关移驻浩子口、高家场一带,在潜江境内建立起完整的党政军体系。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潜江军民并肩作战,先后取得了夜袭新沟嘴、歼灭伪军刘银国部、熊口战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据史料记载,仅1943年5月,我军就在新沟嘴战斗中毙日寇13名,俘日寇1名;在徐李市歼灭伪军600余人。这些辉煌战果背后,是无数潜江儿女“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铮铮铁骨。熊口镇的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为新四军送粮送药,浩子口的乡亲们用生命掩护伤员转移,这些感人事迹至今仍在潜江大地传颂。
潜江抗战的艰苦卓绝,铸就了这座城市的英雄品格。面对日军的严密封锁,潜江军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在返湾湖一带建立起军用被服厂、军械修理所、迫击炮制造厂等军需工厂,开办“青训班”培养抗日骨干,成立贸易管理机构开展经济斗争。当时流传的“一根扁担挑军粮,两个箩筐运弹药”的民谣,生动展现了潜江人民与军队同甘共苦的鱼水深情。更令人动容的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潜江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涌现出“一碗米运动”等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这种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成为潜江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今天的潜江,正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潜江人民发扬敢闯敢试的抗战精神,创造了“潜江龙虾”的产业奇迹;在脱贫攻坚战中,潜江党员干部传承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带领群众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潜江人民再次展现出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这些生动实践证明,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涌动在潜江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是这座城市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力量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潜江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要学习革命先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弘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在深化改革中勇闯深水区;传承“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当前,潜江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抗战精神为引领,努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打头阵,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潜江篇章的征程上,续写新时代的潜江传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潜江抗战的烽火岁月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往往在危难时刻最为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总能在历史考验中熠熠生辉。让我们永远铭记潜江大地上的抗战史诗,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