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潜江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进农家、访群众,进车间、访企业,进一线、访实情“三进三访”活动。截至目前,潜江市党员干部累计下沉农家、车间、一线7665次,解决群众难题1383个,为企业纾难解困1041次,化解矛盾纠纷901起。
针对重度老龄化,华美社区探索“三位一体”模式
老年人开心舒心 家属放心省心
潜江市广华寺街道是江汉油田总部驻地,随着油一代、油二代相继退休,老年人口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广华寺街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3万人,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养老需求迫切。
群众期盼处就是工作着力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潜江坚持开门教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广华寺街道华美社区探索“专业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位一体可持续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养老服务机构“嵌入”家门口
炎炎夏日,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内,透着沁人的清凉。
97岁老人刘成应(中)与家人拉起家常,笑得合不拢嘴。
8月6日上午9时许,97岁的老人刘成应与家人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
年初,刘成应老人不慎摔伤,手术后需要专业护理。家人一番考量后,让刘成应入住离家不远的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作为华美社区居民,老人如今吃住在养老服务中心,子女每天步行5分钟就能来探望。
“住这里条件好、心情好,就像在家一样舒坦,我享清福啦!”刘老拍着手,乐呵呵地说。他的“小家”——一个两人间,暖色灯光营造出安宁氛围,适老化家具、独立卫生间等一应俱全,整洁而温馨。
“不光住得舒服,照护更是贴心。” 女儿刘树琼接过话头,语气里满是放心。“每天三餐不重样,荤素搭配讲究,护工把饭菜送到房间,闲了就陪老人说说话,父亲总被逗得合不拢嘴。” 最让她安心的是距离:“从家走过来不到5分钟,方便又放心。”
其实最初,家人心里也打鼓。“在医院时,母亲一听要送父亲去养老院,当场就哭了,以为儿女不管他们了。” 刘树琼坦言,带着父母实地看过环境后,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住进来,“没想到他每天心情比在家还好,住了半年,老人满意,我们子女也彻底放心了。”
刘树琼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家庭的照护困境。“我退休后本想全心照顾,但父亲需要卧床,母亲年纪也大了,时间长了,我的身体也吃不消。” 她说,身边不少邻居都面临类似难题,能有个离家近、服务好的地方托底,太重要了。
在华美社区,这样的养老需求格外迫切。“老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华美社区党委书记王俊说,社区党员干部带着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两周内敲开200余户老人的家门,将收集到的“养老痛点”精准转化为“服务清单”。
以需求为导向,变化悄然发生。在广华寺街道和潜江市民政局的支持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盘活闲置资产,采用“以奖代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武汉市江汉区区属国企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运营。今年3月,一座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式落成。
这座总面积1400平方米的综合体,设有29张照护床位,并合理布局日间照料中心、专业评估室、康复理疗室、图书阅览室、休闲娱乐区等多个功能板块,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一站式的养老服务。目前已有17位老人入住。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住得好,更要服务到家门口。”王俊介绍,社区还联动辖区商超、药店等20余家商户资源,打造便捷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社区老人真正实现“离家不离亲,养老在社区”。
家庭养老床位把服务送上门
“养老院不想去,儿女在外地,怎么办?”这是许多高龄空巢老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华美社区,79岁的彭传明和老伴找到了安心的答案——一张“安”在家里的养老床位,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守护。
家,还是那个熟悉的家,但已悄然升级:床边安装了围栏扶手和紧急呼叫按钮,起身更安全,遇险一键求助;客厅配备了红外感应和门磁装置,若老人长时间无外出记录,系统自动报警;卫生间、淋浴处加装了辅助把手,有效防范滑倒风险。
家庭养老床位由政府出资建设,带来的改变远不止硬件升级。
老人们还能享受为期一年的专业上门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医疗照护、心理慰藉等。此外,老人也可根据需求选择其他项目,自行购买服务。
以彭传明夫妇为例,服务团队每月两次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测量血压血氧;每天两次通过智能设备远程查房,实时监测老人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第一时间联动子女、社区志愿者等包联人员,确保老人得到及时救助。“我们的目标是让居家老人24小时享有‘看得见的安全感’。”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院长范姣介绍。
今年4月,彭传明生病住院期间,老伴清晨突发腰痛,一个紧急电话,服务团队工作人员迅速赶到,将老人送医救治。“有了这张‘床’和专业团队,在家养老心里更踏实了。”彭传明说。
外面烈日炎炎,潜江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内透着沁人的清凉。
居家养老,还需要社区的守护。华美社区将188栋居民楼划分为11个网格,配备7名专职网格员,动态采集老年人健康状况、居住情况、服务需求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关怀活动。
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是潜江市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积极回应。
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重点为失能、失智、半失能等居家特殊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等上门服务。目前,社区已有100位老人像彭传明夫妇一样,有了“家庭养老床位”。
潜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胡明群说,设立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将养老机构的专业床位和服务“搬”进老人家中,为那些“不愿住、住不起、住不进”养老院的居家老人,提供精准的照护服务。
资源共享让养老服务人人可及
台上歌声悠扬,台下掌声不断……8月1日,在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一场庆“八一”文艺演出让老人们笑逐颜开。
激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响起,老人们精神矍铄地跟着音乐打拍子,社区工作者用手机镜头定格老人们的笑脸。看着一幕幕温情满满的场景,79岁的王奶奶感慨:“这才叫有滋有味的晚年。”
“这里不仅是一家养老机构,也是整个社区老人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王俊说,社区与养老服务机构紧密联动,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强化资源整合,着力打造院内院外一体化服务,让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
华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内,老人们免费使用康养设施。
综合体三楼的多功能服务区每天热热闹闹,老人们在此观影、听讲座、习字绘画、下棋聊天,其乐融融。“这儿天天有乐子,和老伙伴们聊聊天,心情特别舒畅,有困难还能互相照应。”社区老人张爹爹满意地说。据悉,自今年3月试运营以来,养老服务综合体坚持“每周有活动,每月有主题”,已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0余场,服务院内和院外老年人超2000人次。
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积极整合资源,与江汉油田老年大学深度合作,开设戏曲、舞蹈、音乐等10余个兴趣小组。同时,探索推行“积分超市+公益激励”模式,鼓励低龄老人和社区居民参与网格助老服务,参与者累积的公益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养老服务,有效激发了社区互助活力,增强了老年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养老不是简单的照料,更是让银发岁月有质量、有尊严。” 胡明群表示,该市将进一步深化“专业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位一体可持续养老服务模式,把银发经济作为产业培育,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切实托起老年人幸福“夕阳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通讯员 杜少华)
政法干警用辛勤指数换来群众满意指数
“以前排队两小时, 现在20分钟就办好了”
“谢谢人民调解员帮我们要回了血汗钱,这下心里踏实了。”近日,当农民工庹某和50余名工友拿到被拖欠的部分欠薪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还款协议时,连日紧锁的眉头得以舒展。这份安心,来自潜江市龙湾镇综治中心调解员多日的不懈努力。
今年来,潜江市政法系统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部署开展“案件起底、作风自查、政法练兵、服务提升”四大行动及“千名干警访百企入万户”活动,聚焦强化“文明执法”、践行“便民举措”、打造“暖心窗口”、加强“监督联动”,全力守护群众的安心与放心。
潜江公安民警辅警担任专职导办员,全程协助群众办证。
以提档升级服务方便群众。暑期办证高峰来袭,潜江市公安政务服务大厅日均接待量超500人次。“以前排队两小时,现在20分钟就办好了。”市民李大爷的话道出变化:4个临时窗口及时增设,工作人员延长服务至晚8点,12名专职导办员全程协助,从咨询到信息采集“手把手”指导,曾经的“排队久、流程繁”成了过去式。
智慧服务让便民措施“触手可及”。潜江市司法局打造的“掌上平台”、智能终端和专属“AI律师”,构建起“线上+线下”公共法律服务网。针对农民工等群体,维权法援服务不断提速,今年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31件、公证912件,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服务300余次,5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专业法律帮助。
“法院+工会”联动解纷模式让公平正义可见可感可触。41件劳动争议案件被高效审结,250余万元欠薪直达劳动者手中;干警们走访企业、扎根社区,挖掘涉执线索31条,800余万元执行款顺利到位,让“纸上权利”变成“真金白银”。
“益同潜行”品牌把民生关切落到实处。以溯源治理筑牢平安防线,生态检察模式守护着绿水青山,食药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筑牢“舌尖防线”。检察开放日、普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群众近距离触摸司法。
“政法工作既要守好法律底线的‘力度’,更要传递为民服务的‘温度’。”潜江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政法机关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清积案、化纠纷、办实事,坚持政法为民、有诺必践,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成效,用政法干警辛勤指数换来人民群众满意指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杜少华 吴凛)
从“久拖不付”到“月月到账”
潜江纪委专项整治 清欠环卫工工资328万元
连日高温,在潜江市浩口镇,环卫工人庞师傅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扫帚,清扫绿化带里面的落叶、纸屑等垃圾。
“非常感谢你们的关心,现在每个月10号工资就准时打到卡上,这比夏天里喝上一杯冰水还要舒服。”面对潜江市纪委监委派驻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回访时,庞师傅表达感激之情。
此前,该市纪委监委派驻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纪检监察组在监督推进群众身边具体民生实事工作中,发现个别乡镇违反劳动法应当按月支付工资的规定,对环卫工人的工资久未结算。
“环卫工人本就是低收入群体,变相拖欠工资的行为,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该市纪委监委派驻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曾爱民表示,发现问题后,该组迅速行动,弄清事情缘由,约谈涉事乡镇相关分管领导并督促整改;同时,联合市城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对全市城乡环卫工人工资发放情况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核查劳动合同、薪酬支付、社保及意外险参保情况,建立问题台账,立行立改。
今年以来,该市纪委监委将整治拖欠环卫工人工资问题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推进,以精准监督推动解决环卫工人“薪”事难题,确保他们劳有所得。
在监督过程中,该市纪委监委依托信访举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12345”市长热线等平台,拓展问题来源渠道,建立欠薪线索“接诉即办”机制,对投诉问题实行台账管理、动态跟踪、限期销号,确保诉求“件件有回音”。
同时,充分发挥“纪委专责监督、职能部门联动推进”优势,对潜江全市城区、乡镇、农村所有环卫工人及保洁人员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全面起底,精准掌握工资发放情况和欠薪风险,建立问题督办台账,压实主管部门责任,确保环卫工人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到位,同时对履职不力、作风不实的1名责任人立案查处,以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共推动解决环卫工人工资发放不及时、未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等问题6个,涉及资金总额328.42万元,惠及环卫工人1362人。
为从源头上预防拖欠环卫工人工资问题,该市纪委监委联合财政、城管等部门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推动出台《全市环卫工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环卫工人工资发放保障机制和预警机制,市级财政资金由季度拨付调整为月度拨付,每月由环卫部门对环卫服务企业进行工资发放预警核查,推动“治欠”向“防欠”转变。设立环卫工人工资专户,积极推行环卫工人工资“直付到人”模式,有效避免中间环节截留、挪用等问题,避免因资金流转不畅导致工资拖欠问题发生。
“像环卫工人这样的基层劳动者,他们的辛勤付出更应得到尊重和保障。”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久久为功,推动问题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切实解决群众各种急难愁盼问题,将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崔嫣)
图片均为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洪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