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龙湾镇郑家湖村的柏油路泛着微光,孩童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嬉闹追逐,老人于敞亮的党群服务中心挥毫泼墨,葡萄园内游客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般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郑家湖村近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持续发力,走出特色振兴之路的生动写照。
村规民约塑乡风 积分管理添活力
走进郑家湖村,村口宣传栏上“秸秆烧,不环保,互监督,及时报”“讲卫生,美家园,不乱扔,不乱堆”等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格外醒目,树荫下休憩的老人们甚至能脱口背出数段。这些将遵纪守法、家庭和睦、环境卫生等日常行为规范融入其中的短句,正悄然重塑着村庄的精神风貌。
“过去婆媳矛盾、邻里纠纷频发,如今大家都照着‘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的标准暗自较劲呢!”村民王大叔指着村口“十星级文明户”光荣榜,笑意在眼角皱纹间流淌。郑家湖村巧妙将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融入村规民约,编成通俗易懂的“三字经”,并借助每年“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红榜公示时的荣耀感、敲锣颁奖时的仪式感,让守规者既赚足“面子”又收获“里子”。红白喜事简办、秸秆禁烧互督、邻里纠纷互劝已成为村民自觉行动。
村头积分超市里,村民李大姐手持积分卡高兴地兑换商品:“这个月靠垃圾分类和参与清洁攒了40分,换了两瓶酱油和一袋洗衣粉!”这是村里“积分制”管理的日常缩影。
为激发村民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村“两委”联合“五老”人员,通过“塆台夜话”倾听民意、“云议事”汇聚众智,制定涵盖“清洁家园”“产业发展”等6大类的《积分制管理办法》。党员们带着记录本,采用“1+10”工作法逐户登记积分;每月公示时,片区长邀请村民代表共同复核,确保积分公正透明。
积分不仅能兑换日用品,年终高分者还可获评“志愿服务好人”“矛盾调解贤人”等称号。这种“硬激励”机制极大调动了村民积极性: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的多了,参与户厕改造的进度快了,加入虾稻共作产业的干劲足了。截至目前,全村积分兑换超3000分,80%以上农户深度参与村级治理,村容村貌实现显著提升。
党建阵地聚民心 党员带头强产业
“以前有事找不着人,现在干部就在家门口,喊一声就来!”78岁的李婆婆坐在党群服务中心的长椅上,脸上满是笑意。这份踏实感,源于郑家湖村党组织深耕党建基础、厚植服务沃土的成果。
近年来,郑家湖村构建了“村党支部-塆台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通过“1+10”工作法与党员中心户制度结合,确保服务网络全覆盖。每名党员负责联系10户群众,解决矛盾、推动发展。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邻里纠纷,党员们总能第一时间介入,干群关系如鱼水交融。
在扶贫工作中,郑家湖村创新推出党员“一带五”帮扶模式,通过党支部与合作社相结合,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在党员的精准帮扶下,村民们纷纷投身果蔬种植、虾稻共作等特色产业,亩均增收达4500元。“党员带头干,我们跟着赚,钱包鼓起来,日子才有盼头!”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党建红”带动56户困难群众脱贫的密钥。
“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每一项服务都暖到心坎上。”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的话,正是郑家湖村党群同心共促发展的真实写照。
拆违治乱显担当 生态宜居展新颜
“爸,这棚子今天必须拆!”为推进环境提升,郑青龙带头拆除自家鱼棚,尽管父亲反对、妻子劝阻,他仍毅然推倒了这座装满回忆的鱼棚。“书记能拆自家的,我们还有啥说的?”村民们从观望转为行动,猪圈、鸡舍、旱厕相继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文化广场和敞亮的党群服务中心,新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龙湾镇对18个村庄的统一规划:以“清脏、治乱、增绿”为主线,持续攻坚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清理。通过“清洁家园”和“全民洁城”活动,鼓励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投身环境整治。郑家湖村因地制宜推进庭院“净化、绿化、美化”,巧妙利用边角地块种植绿植,让房前屋后的“小盆景”连成“大风景”。
环境的蝶变点燃了文旅产业的火花,催生出餐饮、民宿、采摘等新业态近60家。游客沿着乌黑发亮的柏油路纷至沓来,葡萄园里采摘声与欢笑声交织,钓虾场边垂钓者怡然自得。如今的郑家湖村,已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行列,一曲激昂的乡村振兴乐章正在这里久久回荡。(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晓勤 刘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