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条路两边全是围挡,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改造成了绿地和小花园,我们散步有了好去处。”7月22日,在东城大道都市华府段,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女士面对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变化,正是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推动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城市管理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全市“千亿突破、百强进位”发展目标,以刚性监督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监督-落实-提升”的品质城市建设路径,在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贡献了人大力量。
靶向施策
破解城市管理“老大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听取专项报告、加强专题调研、开展集中视察、进行城市管理工作专题询问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等多种监督方式,持续跟踪问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
“我们创新监督方式,建立了‘办理-反馈-评估’闭环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主任黄瑞展示了与承办单位的多轮协商记录,“比如建筑垃圾管理问题,我们组织代表多次实地调研,两次专题座谈,最终推动建立了建筑垃圾全流程监管系统,从源头收集到末端处置实现全程可追溯。”
“针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12条审议意见,我们逐条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台账,确保整改到位。”在市城管执法局会议室,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整改落实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条意见的整改进度、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今年,市城管执法局共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6件(主办4件、会办2件),涉及建筑垃圾管理、停车秩序优化等群众关切问题。目前,已全部办理完成,答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民生为要
推动城市品质“精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将监督工作与民生项目紧密结合,推动城市管理从“面子”向“里子”延伸,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建成小公园,为我们提供了锻炼的好地方。”在新建的禁毒公园,退休教师张大爷和同伴每天早上都会过来锻炼身体。截至目前,城区新增停车泊位1048个,完成全年任务的62%;2处口袋公园均已开工建设,计划10月开放。
经调研走访发现,群众对城市管理投诉率下降37%,专项治理满意率达92%。特别在人大监督支持下,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多部门开展绿化品质提升行动:完成25条道路行道树补栽、15条道路花坛补植,升级3个公园游园和28处口袋公园绿化;推进南门河片区排水排涝工程、城东片区黑臭水体整治;拆除泰丰街道小南门社区围墙1200米,改造透景围墙900米;并大力开展中心城区围挡及小微地块专项整治,完成168处点位整治,打造了东城大道都市华府段、禁毒公园段等5处网红打卡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管理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黄瑞表示。
创新驱动
激活治理“新动能”
市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以“全链条、闭环式”监督推动城市管理效能提升。
建立“年初计划立项、季度走访督查、年终工作评议”的全过程监督机制,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监督重点,分阶段压实责任;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城市管理体验日”活动,让代表“沉浸式”参与环卫保洁、执法巡查等工作,直观了解城市管理难点;运用“智慧人大”系统代表建议网上办理平台,实现建议提交、交办、反馈、评价全程数字化,提升监督精准度。
“以前提建议更多是‘纸上谈兵’,现在跟着环卫工人扫街,提的建议更接地气。”参与体验的人大代表感慨。数据显示,创新监督方式后,代表建议采纳率提升40%,问题解决周期缩短35%。
长效赋能
擘画城市“新图景”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竞争力直接关系着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与能级。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系统建立“全链条、闭环式”跟踪监督机制,确保审议意见整改到位;推动城市管理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以更精准监督推动环境品质提档升级。
“人大监督不是‘挑刺’,而是为了‘治病’。”黄瑞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监督之力’赋能‘城市之治’,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坚实保障。”
从“围挡乱象”到“口袋公园”,从“投诉率高企”到“满意率超九成”,市人大常委会以刚性监督推动城市管理提质增效,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答卷。(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