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纳凉空间,多些人文关怀

07-21 09:02  

7月以来,我市进入“炙烤模式”,最高气温连续多日超过37℃。炎炎烈日下,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仍在坚守岗位,承受着高温的“烤”验。如何为他们送去清凉,降低高温中暑风险,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值得全社会关注。

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人性化举措,彰显了城市的温度与文明。我市整合“潜城馨家”“工会驿站”“零工驿站”“司机之家”等各类服务场所,打造出98个纳凉点,构建起夏日清凉防护网,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避暑休息的场所,送上防暑降温的饮品和药品,这样的关怀之举值得点赞。从工会驿站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从“暖蜂驿站”到“零工之家”,这些纳凉点实实在在传递着城市的温暖与善意。

不过,当前的纳凉服务仍存在一些短板。有的地方纳凉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户外劳动者难以找到合适的休息场所;有的纳凉点缺乏有效管理,设施陈旧、服务单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还有一些商家对进店纳凉的户外劳动者不够友好,甚至存在驱赶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保障户外劳动者的权益和人身健康,为他们提供纳凉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主动承担起规划和管理的责任,加大对纳凉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公园、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资源,合理增设纳凉点,并做好标识指引,方便户外劳动者寻找。同时,要加强对纳凉点的监督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服务质量到位。

临街商户、企业也可积极行动起来,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向户外劳动者开放店内空间,提供休息、饮水等便利。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商家的社会责任,也能提升企业、商家的社会形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前,北京就有一条商业街的多家社会单位、企业自发参与,形成了“5分钟清凉圈”,户外劳动者可通过小程序查找最近的消暑纳凉场所。这样的模式值得学习和推广。

广大市民也应给予户外劳动者更多理解和尊重,对外卖员、快递员多些耐心,多些关怀。

此外,针对在户外摆摊的摊贩,相关部门也可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交通、市容的前提下,加大对商业外摆、户外消费等城市小微经济活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盘活闲置场所,划定专门的阴凉摆摊区域,规范经营管理,增添城市烟火气。

高温之下,户外劳动者的坚守令人动容。为他们提供纳凉服务,既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尊重与关爱,也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希望社会各界能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让户外劳动者在炎炎夏日感受到更多清凉与温暖。(张悦)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2507\/dad8beb1f252a9908899b575bd8f3a97.jpg","id":"494073","ratio":"0.7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