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巴果,爹爹烧火”,布谷鸟啼鸣掠过田野时,潜江人的春日味觉盛宴便启幕了。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看这裹着“青衫”的时令美味,如何串联自然馈赠、乡土记忆与饮食智慧。
在潜江,嫩蚕豆被亲昵称为“豌豆巴果”。这些长在田埂边的“野孩子”,遵循“靠天吃饭”的自然法则:春日里,紫白豌豆花谢幕后,月牙般的豆荚在雨露阳光中鼓成饱满“小枕头”。剥开灰绿外壳,青嫩豆瓣发出“咯吱”轻响。
不用施肥打药,豆子自己会找春天。“豌豆巴果”是潜江人记忆中的“春日信使”。儿时,常蹲田埂边偷尝鲜豆,嘴角沾豆粒的憨态,成了几代人共同的童年图景。
潜江人的灶台,是“豌豆巴果”绽放鲜美的舞台:韭菜炒豌豆,青韭与豆米奏响春日二重奏。滚水焯过的豆果入锅,“刺啦”声中腾起碧色烟霞,青韭段翻涌着跌入油花,细盐轻撒间,豆粒清甜与韭菜辛香缠绵交织。
豌豆炒虾尾,水乡鲜味巅峰相遇。小龙虾去壳留尾,炒至金红蜷曲时与豆米相拥,虾肉鲜甜在高温中咕嘟作响,尽数钻进豆肉肌理。姜蒜热辣如春日惊雷,唤醒豆粒脆嫩与虾尾弹牙,三重口感在口腔层层炸开——这是江汉平原写给春天的味觉情书。
“不时不食,顺时而食”。这句传承千年的饮食智慧,在“豌豆巴果”烹饪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田埂到餐桌,潜江人用一碟清鲜,诠释人与自然的共生逻辑:春日采撷鲜嫩,以简法烹制留住本味,既满足味蕾对季节的期待,亦暗合中医“春生”养生之道。
“吃‘豌豆巴果’,就是吃个时令巧劲。”这种顺应节气的饮食传统,本质是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当现代饮食日益追求“反季节”“全球化”,潜江人坚守的“豌豆巴果情结”,恰似一把钥匙,打开通往传统农耕文明的时光隧道。
从田埂野豆到餐桌珍馐,“豌豆巴果”的春日之旅,串联起自然节律、乡土技艺与文化记忆。当布谷鸟啼鸣再次漫过城市钢筋森林,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筷豆香,嚼碎人间烟火,在快节奏生活中,寻得与自然对话的温柔片刻。(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