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江热闹的民俗活动现场
总能看到一群手持碟子的舞者
手腕轻转
碟子便在指尖灵活翻飞
伴着欢快节奏
舞步轻快灵动
这极具地方特色的场景
正是潜江非遗项目
“碟子舞”的生动写照
而84岁的万恩发
便是这门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碟子舞”历史源远流长,源自古老的民间艺术。最初,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节庆丰收时,以身边碟子即兴表演,舞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丰收的喜悦。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发展为有固定套路和技巧的民间舞蹈——手腕旋转需稳,方能让碟子不掉落;脚步节奏要准,才能契合音乐节拍,一招一式皆凝聚着民间艺术的智慧。
万恩发与“碟子舞”的缘分始于1966年。那年她赴省里学习,偶然目睹他人表演打碟子,便萌生了用筷子演绎的想法。她在一旁仔细观摩,夜晚回寝室即便没带筷子,也用笔代替反复练习,最终掌握了敲碟技艺。
多年来,万恩发始终致力于“碟子舞”的传承与发扬。曹禺文化周期间,她编排的“碟子舞”将说唱与潜江事迹相结合,演出效果极佳,让这门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她毫无保留地分享技巧:“三个指甲拎稳筷子,左手两指捏住碟子中心,左筷用中指夹住敲击,右筷专攻碟边,这便是‘脆边’技法。”
“碟子舞”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潜江,学舞者众多,各机关、单位都组织了宣传队,排演机会充裕,群众热度颇高。但改革开放后,人们忙于生计,当年的学习者渐至婚育年龄,无暇继续深造。如今,与万恩发同辈的习舞者多已年迈,年轻一代却兴趣寥寥,出现“小辈接不上茬”的断层困境。
面对现状,万恩发并未气馁,心中始终燃着传承的希望。“我想在少儿班里教孩子,让小学生、中学生学起来,一代代传下去。”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她对“碟子舞”未来的期盼。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古老的“碟子舞”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吸引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仍是万恩发等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的难题。但我们相信,在万恩发这样的坚守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对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视中,潜江“碟子舞”这颗民间艺术明珠,定能在时光打磨中愈发璀璨,在一代代人的指尖翻飞间,延续独特魅力与生命力。(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颖高 袁庆 通讯员 康子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