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的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影响车主体验的“拦路虎”。
我市不少市民早期购买的小型新能源汽车不支持快充,充电往往需要4至6小时,耗时远超燃油车加油。尽管我市积极推进充电车位建设,但供需缺口仍然较大,燃油车长时间停放充电车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慢充桩数量占比太低,且多集中在单位小区,老旧小区、核心商圈等高频需求场景布局严重不足,“充电难、充电慢、车位占”的三重困境,让不少新能源车主陷入“里程焦虑”之外的“充电焦虑”。
在完善充电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规范充电车位管理、破解“占位难题”更需多管齐下,拿出切实可行的硬措施。首先,可探索建立“智能呼叫+限时挪车”机制,打通“需求-响应”闭环。依托现有停车场管理系统,开发“充电车位需求呼叫平台”:新能源车主通过App或小程序,可对占位燃油车发起“挪车请求”,系统通过车牌识别关联车主预留手机号,自动发送包含车位位置、超时后果的提醒短信,同时设置15分钟限时挪车缓冲期。对于超时未挪车的车主,可由停车场管理员二次电话催告,仍不配合的则联动交警部门进行处理,降低燃油车占位率,提升充电车位周转率。
其次,强化技术赋能,实现“精准识别+动态管控”。一方面,在部分充电车位安装带车牌识别功能的智能地锁,仅允许新能源汽车扫码解锁使用,从物理层面杜绝占位;另一方面,推广“充电车位共享”模式,联合小区物业、企业停车场,通过分时租赁平台将闲置时段的私人充电车位对外开放,既提高车位利用率,也为车位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
此外,可优化价格杠杆,引导“合理使用+有序停放”。可实行“阶梯式停车收费”,新能源汽车在充电车位充电时按基础价收费,充电完成后超时未驶离的,提高收费标准;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的,按基础价的倍数收费,通过价格差异倒逼车主规范停放。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唯有政府出台更细化的监管政策、企业投入更智能的管理技术、公众形成更自觉的停放意识,才能破解“充电焦虑”,让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便捷、绿色的出行选择,为我国能源革命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强动力。(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