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才丨方寸之间藏着“市井烟火气”

09-01 16:05  

天光未亮,闹市已喧。菜贩卸车的“哐当”声刺破晨霭,早点摊碗筷的清脆,敲响了市井交响的序曲。在这片鲜活的背景音中,周建设照例支开板凳、铺平画纸,开始了新一天的“捕捉”。笔尖沙沙游走,额角微微沁汗,不过片刻,一位正卖力吆喝的菜农形象跃然纸上。

趁着闹市的喧嚣,踏进周建设那间隐于闹市深处的画室,墨香混着老纸张的沉郁气息氤氲满室,入目皆是鲜活生动的画作:弓腰称菜的小贩、静静端坐的农户、目光低垂的老人——周建设笔下的人物,总是洇着泥土味和烟火气,每一笔都凝着平凡百姓的意蕴,也藏着对寻常生活的深情凝望。

“滨江小村的朴素生活,是我绘画的启蒙。”生长于汉江边的周建设,自幼便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爱。日夜不息的江水、往来忙碌的舟楫……那些朴素而鲜活的乡土风物,滋养了他的童年,更铸就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

“小学时期,我就喜爱画画,墙面、地板,凡可落笔处皆是我的画纸。那时候物质匮乏,小人书和连环画是珍贵的‘教材’,而周边的人和物,就成了我最重要的摹本。”周建设回忆道,“二年级的一次课间,我在黑板上偷偷描摹数学老师的形象。老师看到后,并没有简单地一擦了之,反而称赞我观察仔细、下笔有神——那一句肯定,如同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怀揣对绘画的炽热向往,周建设勤学不辍,最终如愿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接受系统的艺术训练。然而他始终认为:“我的画意孕育自乡野,最终也要回归乡野。”学校里的正统熏陶,没有改变他的创作母题,反而让他更懂得如何以诚恳的笔触,书写普通人的生命史诗:在他的代表作《汉春哥》中,汉子因常年劳作而粗壮的指节、磨毛的裤脚、惆怅而温厚的眉眼神情,无一不被细腻勾勒;《金色大地》中抢收粮食的农人,以麻袋为伞、眉头如峦,在轰隆作响的农用车上与时间赛跑……这些画作不仅是视觉的再现,更是情感的凝华。

画人画皮,更需画骨。周建设说:“我要画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此刻,更是他所历经的茫茫岁月。”因此他总执着于小处着眼、细微处着墨——粗糙的双手、眼角的皱纹、磨损的衣角、微驼的脊背,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不仅构建出形象的真实,更承载着生命的厚重与尊严。

一纸虽薄,却重若千钧;方寸之间,承载情谊绵长。作为以“细腻”闻名于潜江艺术圈的画家,周建设始终相信,真正的创作来自最诚恳的注视,而他的笔,永远愿为平凡人停留。(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小静 艾帅)

{"url":"https:\/\/img.cjyun.org\/a\/10142\/202509\/05c32b5cce154eee14c67dc7b3597024.png","id":"510481","ratio":"0.5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