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对某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表现出过度“重视”,试图通过托关系、找熟人以求“网开一面”,这种行为直接扰乱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也折射出当前审计监督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审计独立性受到干扰并非个例,其背后存在复杂的成因。从被审计单位角度看,部分单位对审计工作存在误解,将审计监督等同于“挑错找茬”,担心审计揭示的问题影响单位形象或个人考核,因此试图通过人情关系规避监督;从社会环境来看,“熟人社会”的惯性思维仍未完全破除,一些人习惯用关系网替代制度约束,将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干扰审计独立性的潜在风险。
面对此类情况,审计人员必须坚守职业底线,筑牢独立性防线。一方面要强化思想认识,明确审计监督的本质是维护财经法纪、保障公共资金安全,任何人情干扰都可能导致监督失效;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从审计计划制定、证据收集到报告出具,全过程保持客观公正,对发现的问题如实反映,不隐瞒、不迁就。同时,审计人员应主动回避可能影响独立性的人际关系,建立清晰的职业边界。
丧失审计独立性的后果不堪设想。对被审计单位而言,问题被掩盖会导致小错酿成大错,最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财务风险或法律责任;对社会公众而言,审计失效会损害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破坏政府公信力;对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失守独立性不仅违背职业操守,还可能因失职渎职承担相应责任。历史经验表明,诸多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都与审计独立性缺失存在直接关联。
被审计单位要转变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将审计监督视为规范内部管理、提升运行效能的“助力器”,而非需要规避的“压力”。主动配合审计,通过审计发现管理漏洞、完善制度流程,既能减少潜在风险,也能为单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期待全社会能更多理解审计工作的价值,共同营造尊重规则、支持监督的良好氛围,让审计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依法履职。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关乎国家财经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唯有坚守独立性原则,才能让审计监督真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既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坚守,更需要全社会对审计制度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构筑起规范权力运行的坚固防线。(马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