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清单变幸福答卷——王场镇“开门教育”聚力破解民生难题

08-26 09:21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王场镇紧扣“学用结合、以学促干”核心要求,创新推行“开门问需察民情、分层整治解民忧、问效于民暖民心”工作机制,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行动,以民生“小切口”撬动服务效能“大提升”,让群众获得感在一件件实事中愈发真切。

开门问需:从“群众点单”到“精准配菜”

“村口路灯坏了半月,晚上散步总怕摔着”“东头灌溉水渠淤塞,耽误种庄稼”……

近日,夜幕下的河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参加“塆台夜话”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道出“烦心事”。

这是王场镇倾听民声的常态。该镇通过包村干部入户走访、村(社区)“屋场院子会”、线上意见箱等多元渠道,把“话筒”递到群众嘴边。从道路坑洼、垃圾清运等“家门口难题”,到灌溉不畅、养老设施不足等“民生关键事”,累计收集意见建议120余条,梳理形成含道路修缮、环境治理等23项重点民生项目清单,每条清单均标注诉求来源、责任单位和初步解决方案,确保“群众点什么,就办什么”。

清单既定,实干紧随。河岭村4组1825米U型槽灌溉渠动工,水泥渠体解决“灌溉难”;符岭村新装64盏太阳能路灯,暖黄灯光照亮村民散步路;熊咀村1350米通台路硬化,泥巴路变水泥路,农机通行无阻;镇福利院新装消防喷淋系统,守护30余名老人安全。

“以前摸黑走夜路打手电,现在路灯亮堂,政府说到做到!”符岭村李大爷点赞道。

分层整治:从“靶向攻坚”到“标本兼治”

“整改不能‘一刀切’,得按轻重缓急精准发力,既解眼下‘痛点’,更堵长远‘漏洞’。”近日,王场镇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今年以来,该镇将问题按“立行立改、限期整改、长期治理”三类分级,建台账、动态销号,确保“件件有着落”。

一方面,聚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四风”隐形变异及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自查;另一方面,通过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定期通报整改进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让整改“晒”在阳光下。

“最头疼频繁迎检,一周最多4拨人,准备材料占大半时间,哪有精力抓生产?”曾有企业负责人“吐槽”。

针对“检查过多过频”,王场镇开出“三单治理药方”:“报备单”严控频次,杜绝随意、重复检查;“时间单”遵“无事不扰”,避开生产关键时段,提前告知内容;“联动单”整合力量,推“多检合一”。

整改后,企业月均迎检降至1至2次,减少超50%,“留痕主义”等问题改善,企业轻装上阵抓发展。

问效于民:从“群众监督”到“口碑验效”

“民生实事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王场镇把“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让“开门教育”的成效在民意检验中落地生根。

该镇定期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示项目进度,邀请党员代表、村民组长等担任“民生监督员”,从项目选址、施工质量到后续维护全程参与监督。在最近一条灌溉渠修建时,监督员发现渠道坡度不合理及时提出,施工队当即调整方案,确保建成后真正好用。

项目成效如何,同样由群众打分。镇里组建专班,通过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电话回访等方式跟踪满意度,对群众反映不满意的项目坚决要求“返工补课”。

“从方案制定到完工验收,我们都能说上话,这实事办得心里踏实!”参与监督的村民代表老张感慨道。

如今,从一盏路灯的照亮到一条道路的畅通,从企业负担的减轻到老人脸上的笑容,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着群众期盼,在学习教育的“民生考卷”上写下越来越多温暖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开门教育’,把‘问题清单’一步步变成‘幸福答卷’。”说起将来,王场镇相关负责人语气铿锵。(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通讯员 杨茹菲)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2508\/6ddb9e91212a6e7338d213c3b9f28c07.jpg","id":"507839","ratio":"0.7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