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绿色发展促转型——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

07-30 09:15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绿色化工转型已成为我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自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监督-落实-升级”闭环工作机制,通过“全链条、闭环式”刚性监督推动《关于推动潜江市传统化工向绿色化工转型发展建议》落地见效,系统实施“调研诊断-专题审议-跟踪督办-成效评估”四步工作法,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崛起的“潜江路径”。

破题之策:精准监督锚定转型方向

作为全省重要化工基地,潜江2024年绿色化工产值占比超50%,工业税收贡献率达80%以上。

“传统化工产业占比高、能耗大、污染重,如何实现绿色转型?”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点围绕化工产业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方面,深入潜江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及重点企业,历时3个月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直指四大痛点,从优化产业布局、明晰产业路线、优化产业环境三个维度提出8条具体建议,为市委决策和政府工作提供参考。

“人大建议既精准把脉问题症结,更科学谋划转型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路线图’。”该建议迅速成为全市绿色转型的行动纲领。市政府随即成立工作专班,专项推进绿色化工转型任务。

创新之治:闭环监督提升办理质效

“建议办理不能‘一交了之’,必须盯着办、追着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明确要求,建立“办理-反馈-评估”闭环机制,通过“清单化交办、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推动建议落地见效。

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倚虎带领绿色化工专业代表小组赴金澳科技,现场调研油品升级深加工改造项目进展情况。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到哪一步了?副产氢气循环利用率达到多少?”在企业中控室,调研组仔细查看生产数据,询问技术参数。

这样的场景,在建议办理过程中已成常态。市人大常委会采用“四不两直”方式,组织代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沉浸式”调研座谈5次,收集企业诉求10余条,推动解决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问题9个。

“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不是‘挑刺’,而是帮我们找准了转型方向。”金澳科技副总裁杨巍感慨,“2024年,公司节能减排年增效益达2.2亿元,直观地感受到了绿色转型的好处,也更加坚定了公司绿色发展的信心。”

转型之变:监督赋能产业升级

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市政府以“向绿要金、以新提质”为主线,系统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园区转型和环境优化,传统化工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高端化工新材料占比从35%提升至68%,光纤预制棒、电子级盐酸等产品填补省内空白;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1+N+M+L”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成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49家企业研发机构,全市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2%提升至3.8%,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个;

园区转型步伐加快——潜江高新区建成全国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格局。

“目前,全市绿色化工及光电子信息企业和关联项目共计90个。2025年1至6月,绿色化工产业综合总产值187.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3%。”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化工产业正从“高能耗、高排放”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加速蝶变。

长效之谋:持续监督巩固成果

建议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建议办理情况汇报,明确下一步监督重点:聚焦技术创新,推动长飞光纤联合高校攻关“低碳催化”技术;聚焦政策协同,督促出台《绿色化工项目专项扶持办法》;聚焦开放合作,跟踪监督新兴产业项目招引情况。

“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和代表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代表调研视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确保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目标如期实现,为全省万亿化工产业集群贡献更多‘潜江力量’。”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 莹)

{"url":"https:\/\/img.cjyun.org\/a\/10142\/202507\/5810ecf76669a79e7fe19dbc16cdc7d4.png","id":"498314","ratio":"0.7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