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们卸下书包,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假期时光。兴趣班的琴声、运动场上的汗水、研学途中的惊叹、实习岗位上的专注,构成了夏日里最生动的成长图景。作为学期教育的重要补充,暑假正是孩子们在文化学习之外,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少家长将暑假视为“弯道超车”的机会,盲目给孩子补习学科知识,却忽视了成长的多元维度。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倡导科学规划假期生活,让孩子们在劳逸结合中实现身心平衡。暑假的意义,正在于打破课堂的边界,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触摸知识、在实践的体验中涵养品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综合素质的生长点。当孩子们在绘画中感知色彩的韵律,在舞蹈中体会肢体的表达,在编程中探索逻辑的奥秘,这些看似与课本无关的体验,实则在悄然塑造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思维方式。“爱心托管班”非遗体验课上,孩子们跟着老手艺人学剪纸、制陶艺,不仅传承了文化根脉,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这样的成长,远比试卷上的分数更具长远价值。
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研学旅行让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变成眼前的古迹,让地理课上的地貌化作脚下的土地;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教会孩子理解规则、直面胜负;社区志愿服务中,一句“谢谢”能让孩子懂得责任与奉献;企业实习体验里,一次失败的沟通会让他们明白协作的重要性。这些经历如同散落的珍珠,最终会串联成综合素质的项链。
当然,多元化成长并非意味着盲目跟风、填满日程。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节奏,避免将“素质培养”异化为新的负担。与其强迫孩子参加不喜欢的特长班,不如陪他们在公园观察昆虫习性,在厨房学习简单烹饪,在家庭会议中参与决策讨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那些关于责任、独立、共情的素养,往往在不经意的日常互动中自然生长。
暑假是童年的馈赠,更是成长的留白。让孩子们在兴趣中探索,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沉淀,才能真正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融合,培养出有温度、有能力、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暑假应有的模样。(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