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水城共生”新格局——从系统治理看全域水系连通的“潜江路径”

07-16 08:49  

7月14日清晨,百里长渠城区段,退休教师罗庆国正和老伴沿亲水步道晨练。“以前这河又黑又臭,现在水清了,鱼多了,连白鹭都飞回来了。”罗庆国的感慨,道出了沿线居民的共同心声。这条曾饱受污染困扰的城市水脉,如今已蝶变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打卡地”。

这一变化,正是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以系统治理推动治水营城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规划统领、治水营城、系统治理”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项目攻坚、创新实践、长效保障四措并举,重构“水城共生”新格局,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篇章。

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全域治水蓝图”

规划是治水的“先手棋”。今年4月9日,全市治水营城工作推进会吹响冲锋号,明确提出“落实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区‘水系连通’规划论证”的工作要求。

4月9日至24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联合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等专业团队,开展多轮次驻场调研——深入东荆河、汉南河等84.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26条河渠,走访泽口、园林等4个街道,收集部门意见20余条;同步邀请武汉大学、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专家论证,结合生态红线与城市发展需求,科学编制《潜江市水系连通及水环境治理统筹规划》。

“规划历时2个月,修改了10余稿,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推敲。”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创新性地构建了“五位一体”治理体系——源头增量、全城截污、尾水提标、水系连通、持续循环;引入水动力模型模拟,确保生态基流占比不低于30%;提出“三区五带”分区治理模式,将全市水系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利用区三大功能区,以及五条主要生态廊道。

5月13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专题审议方案;5月21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论证;5月27日,方案提交全市治水营城工作推进会审议并通过。这份凝聚智慧的规划,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为潜江水系连通提供了科学指引,也彰显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理决心。

项目攻坚:梯次推进“22个重点工程”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今年3月,我市注重治理投入,启动22个重点治水项目,总投资35.84亿元,涵盖截污、连通、提质三大类,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推动治水营城走深走实。

7月14日,在城南河片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一片繁忙景象,江汉大市场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现已铺设污水管约2900米、雨水管1700米,新建检查井650座,混凝土路面恢复15000平方米。这个项目主要解决雨污混流问题,将老管道改为专用雨水管道,雨水经三支渠流入城南河;同时,新建污水管道,确保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城南河。”项目负责人杜业盛介绍,现在每天有五六十名工人、3台挖掘机和混凝土搅拌车共同作业,已完成投资约3700万元,65处混错接点已改造完成55处。

“我们创新采用‘网格化’设计理念,将城区划分为68个治理单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已完成95%工程量。其中,袁桥、白窑、青龙沟、月波、大桥、马家台、南荷、太丰垸、蔡湖等村(社区)和杨市街道已竣工,紫月段面已完成40%施工任务,8月底可完工。

东荆河谢湾泵站升级改造也取得了新进展。“泵站设计提水流量达24.42立方米/秒,完工后将有效缓解城区东部区域水资源调配难题。”市水利和湖泊局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立项审批、用地预审等前期手续,正在进行施工招标,预计明年汛期前建成投用。

百里长渠流域治理项目(一期)管网完善工程同样进展顺利。该项目对百里长渠以西、东荆大堤以东、潜阳路以南、汉宜铁路以北区域实施控源截污,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即将启动百里长渠流域治理项目(一期)河道治理工程,重点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环境整治。“我们以控源截污为切入点,通过管网检测、完善、改造和修复,恢复城市排水系统功能。”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管网完善后的百里长渠水质明显改善,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梯次推进,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功能品质也将实现系统性提升。“现在河水清了,环境美了,我们每天晚饭后都会在这边散散步。”家住百里长渠附近的市民王清清说道。

随着治水营城工作的深入推进,城区河流水质得到逐步改善,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显示,百里长渠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

创新实践:构建“城市水交通体系”

治水不仅要“治污”,更要“活水”。我市创新提出构建“城市水交通体系”,通过泵站、管网、调蓄设施等工程建设,实现水系互联互通。

谢湾泵站、幸福二泵站等关键节点工程正在加速推进。这些工程将构建“泵站+管网+调蓄”体系,使城区水体循环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有效提升城市水环境韧性。

“‘城市水交通体系’的构建将带来多重效益,一方面显著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大幅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功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水安全屏障。”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体系通过泵站、管网和调蓄设施的有机衔接,不仅实现了水系互联互通,更增强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为潜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绘就“水韵潜江”新画卷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效机制保障。我市创新建立“四轮驱动”资金筹措模式,已争取国债资金7.1亿元、专项债2.09亿元,市城发集团融资10亿元。“我们还引入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建设部分项目。”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机制创新方面,我市推行“谋、投、建、管、用”一体化推进模式。“我们建立了全市首个水务资产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规划到运维,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确保治理成效。

“力争2026年实现水系连通率100%、污水处理率95%、水质达标率100%。”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治水营城,让‘水乡园林’从愿景照进现实。”

未来,我市将建设全市首个“数字孪生水网”,推动治理精准化;打造“百里长渠生态景观带”,建设滨水休闲空间;实施“水系连通+乡村振兴”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条浸润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治水之路,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诠释。通过顶层规划、项目攻坚、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四维发力,将割裂的“水网”转化为贯通城市脉络的“活水”,让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如今,“水清、河畅、景美”的水乡园林图景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为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转型提供了系统治理的潜江样本。

水韵潜城,城水共生——从“治水”到“营城”,潜江正以水为笔,绘就“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画卷,让城市水环境焕发新生,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勾勒出人水和谐共生的新图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 艾帅)

{"url":"https:\/\/img.cjyun.org\/a\/10142\/202507\/77c9098246378ea04401c542b1bfb8ef.jpg","id":"492627","ratio":"0.5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