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不能只靠“外在防护” 内因觉醒才是关键

07-08 08:30  

暑期来临,高温持续,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政府增设安全警示牌、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社区组织巡逻队……一道道“防溺水屏障”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快速筑起。然而,面对仍时有发生的溺水事故,我们不得不思考:在防溺水这场持久战中,外部防护与内在自觉究竟该如何协同发力?

外部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危险水域加装防护栏、安装智能监控设备,通过“人防+技防”模式织密安全网;学校将防溺水教育纳入暑期“必修课”,用情景模拟、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强化学生认知;社会公益组织也纷纷行动,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救援技能培训。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溺水风险,为孩童生命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但外部防护终究只是外因,真正决定防溺水成效的,是每个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自我约束能力。当我们复盘溺亡事故,不难发现家长监护缺位与孩子安全意识淡薄,是事故发生的深层内因。家长的一次疏忽,孩子的一次任性,都可能成为压垮防线的那根“稻草”。

家长作为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需将防溺水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要通过日常沟通反复向孩子强调自然水域隐藏的危险,更应主动关注孩子行踪,特别是在暑期午后、傍晚等事故高发时段。同时,家长自身的行为示范尤为关键——拒绝在无安全措施的水域游泳,遇到危险及时报警而非盲目施救,这些举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安全认知。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自我保护能力迫在眉睫。据统计,超过60%的溺水事故发生在孩子结伴游玩时,同伴间的怂恿与逞强心理往往是悲剧导火索。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引导孩子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教会他们识别危险水域的特征,掌握遇险时的自救技巧,比如利用漂浮物等待救援、向岸边大声呼救等。只有让安全意识内化为孩子的本能反应,才能真正构筑起防溺水的心理防线。

防溺水教育需要从“他律”走向“自律”。社会各界在完善外部防护的同时,更应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安全自觉。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沉浸式防溺水模拟体验,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救援演练,让“珍爱生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镌刻在心底的生命信条。当每个家庭都成为防溺水的坚固堡垒,当每个孩子都能自觉远离危险,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让悲剧不再重演。(张悦)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2506\/a308130e23b41789eb2d78a36ef9f19a.jpg","id":"489417","ratio":"0.7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