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共治”破解老年人交通治理困局

04-14 09:04  

近日,某市交警部门在早高峰时段查获32起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其中涉及老年人的占76%。当执法人员试图纠正一位逆行老人的危险行为时,却遭遇“我骑了三十年车都没出事”的激烈反驳。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城市频繁上演,折射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公共治理的新课题。

老年人交通违法乱象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的复杂图景。调研显示,65岁以上电动车使用者中,仅28%能准确说出三项以上交通法规,43%认为“戴头盔影响视线”,更有老人坦言“红绿灯是给汽车看的”。这种认知偏差既源于传统出行习惯的惯性,也暴露了适老化普法教育的长期缺位。当城市交通规则以每年15%的速度迭代更新时,老年群体的信息接收渠道却仍停留在社区公告栏和电视新闻。

简单的执法惩戒难以化解这一困境。南京交警曾尝试对违法老人开具罚单,结果引发集体拒缴;上海某区设置“安全教育站”,但多数老人签完承诺书转身再犯。这些挫败提醒我们,面对银发族的“规则免疫”,需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治理体系。杭州市拱墅区推行的“家庭连带责任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子女协助完成在线交通安全课程,使老年人头盔佩戴率提升至91%,这说明代际情感纽带可能比冰冷罚单更具说服力。

破解治理困局需构建三维解决方案。在执法层面,可借鉴日本“银发指导员”制度,培训退休民警组成劝导队,用乡音俚语消解对抗情绪;教育维度应开发适老型宣教产品,如将交通法规编排成地方戏曲,在公园晨练时段播放;基础设施方面,需针对老年人设计慢行交通系统,北京回龙观社区拓宽非机动车道后,老年人逆行率下降37%。这些实践表明,当治理策略注入人文温度,规则遵守就会从强制转化为自觉。

老龄化社会的交通文明建设,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度与包容性。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这启示我们:对待“执拗”的骑行者,与其责备其“倚老卖老”,不如反思服务供给的适老化程度。当交通管理跳出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代之以更具同理心的制度设计,城市道路终将成为承载银发族安全出行的温暖通途。(张 悦)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2504\/be8d89e2cfae0178e19fc5a350cb3f72.jpg","id":"478508","ratio":"0.75"}

相关阅读